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

黄蓉初稿温青青

文/董千里

金庸作品集中修正得最多的是《碧血剑》,作者没有白费心力,的确要比古本完整得多。朋友们以前和作者谈起时,都曾坦然表示结尾弱了,凭空冒出一个玉真子来大打一场,借此结束全书,难免突兀之感。

在修正本中,玉真子曾在前面已在出场,遇险在读者心中打下稳实的底子,最后来到华山寻仇,那便是顺理成章。(果然古本中只出现了一次)而红娘子之来乃是告急,袁承志自应偕她下山相救盟兄李岩,待李、红夫妇相继自尽,这才灰心世事乘桴浮于海,亦必古本红娘子带来李岩噩耗,袁承志等即匆匆决定归隐海外为自然。不过以袁崇焕之子的身份,如果不萌退志,决定以盟主身份统率江湖豪杰为民请命似乎更有余味。虽然下文一定是没有的。

作者自云袁承志的性格不甚鲜明,我说他有一半像陈家洛,也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如以改编电影或电视而论,演袁承志的人选决不难找,他到底不必像陈家洛那样恂恂儒雅,也不必有华贵之气,那种潇洒和正直并不特殊。金蛇剑也不像珠钩索盾那样古怪,而且比陈家洛有更多的做戏机会。

温青青是黄蓉的初稿,初稿子不如定稿之完美,但正因如此,反而较为易演,。如果有人演好了温青青,本身当必会有若干进步,然后再让她演黄蓉,那就较容易着手了。这是把演温青青作为演黄蓉的修养过程,对于《碧血剑》可能有所委屈,但大大有裨于《射雕英雄传》。张彻当然明白《射雕英雄传》的重要性,连他自己也不妨以拍《碧血剑》作为修养的过程。

在古本《碧血剑》中,作者虽于李自成有微词,基本上总是予以肯定的,修正本则已颇不相同,以前是就事论事,现在忍不住借古讽今。同样的一个李自成,竟受三百余年后的人之累,九泉有知,亦当为之啼笑皆非,自嗟尚不如资产阶级分子李岩。

说袁承志一半像陈家洛,那是根据古本而言,自经修正,陈家洛不变而袁承志大变,不像了。

袁承志本来也是以文武双修的面目出现,几次显露儒雅风流的姿态,又是督帅之子,身份、风格及外貌都和陈家洛相去不远,差别在于陈长年精细,袁较为强蛮。

修正本则开宗明义提袁承志读书不多,与温青青谈话时先做了一个具体交代,后来大破两仪剑法时也就由青青代做“怪赋”,把他的文化水准调低不少。另一方面一再点明他长的浓眉大眼,皮肤黝黑,用化妆术为他建立了一个新的外形。

性格方面,原来是基本拘谨,但偶然又飞扬跳脱——如大破两仪剑法与装傻戏弄冀鲁群盗,所以是相当模糊的。修正后写他学习大师兄黄真的滑稽突梯,然因天资所限并不能完全学像(由青青眼中看出),这样就把矛盾统一起来了,自较古本为佳。

《碧血剑》有一个特点,那是政治性极浓厚,通过袁承志的关系,使当时争夺天下的三个统治者都在书中出现,让读者在比较之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清朝必胜”的结论,就民族主义的立场而言,这个历史事实是一个大悲剧。然就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而言,明朝固然应亡,李自成的成功也幸而如昙花一现,真要让他代明而有天下,老百姓又要怀念明朝了。反而在异族的统治下,或者二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清朝即使到了最后数十年,还是轻徭薄赋,远胜于明末天启、崇祯两朝。

然而这在当时是无法预料的,所以穆人清及袁承志等既对明朝绝望,转而为李自成效命,以为他来自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得天下后应能解生灵之倒悬。他们看到了公式的第一段:明朝的苛政制造了遍地流寇;但是看不到第二段:流寇的窜扰是在为清兵入侵铺路;更看不到第三段:采用李岩的口号作为手段,并不等于采用李岩的主张作为政策。

袁承志处在那样的时代,假定有未卜先知之能,恐怕也只有归隐不问世事那一条路可走,总不能出关去从龙,也不能取了阿九为崇祯效命。

我说青青是黄蓉的初稿,这句话颇有语病,事实上他们完全是两种性格,不可以相提并论。我的原意乃指作者当初的创造过程,他对于首徒李沅芷及二徒温青青的成就也许觉得不太满意,决定权利培植三徒黄蓉,使金派花旦一个胜似一个。然而既称金派,自然不能远离金派功夫的范围,所以在黄蓉身上(尤其前面)多少有些李、温的影子,而以青青的分量较重。

但后来发展下去,一个教得高兴,一个学得起劲,这第三个徒弟不但远胜两个师妹,而且居然反过来启发师傅,使金派功夫突破了原来的范围,到达前所未有的境界。

也许这是我自说自话,作者未必同意,其他读者更未必同意。好在标明“漫谈”,并非一本正经的研究或评论,就这样“漫”一下恐怕也是可以容许的。

青青是《碧血剑》的第一女主角,作者尽力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可爱任性的少女,在她性格中注入了比李沅芷更多更强烈的“反叛素”,又以身世及遭际作为她任性反叛的支柱,就艺术观点而论应该无懈可击。

但是这样的性格实在是一种悲剧性格,最后一直发展到为情而死方臻圆满。现在全书结束时同赴海外,对于青青而言是喜剧而非悲剧收场,与前面的刻画就有些貌合神离。

索性再自说自话一番,作者塑造青青时可能想到林黛玉,如牙尖嘴利及爱闹小性子等等。固然这种性格并非林黛玉专利,却很难否定受了“黛玉范本”的影响。又黛玉在后半部逐渐变得温柔含蓄,青青也有几分转变,虽属事理之常,未始全无牵连。但黛玉仍然归于薄命司,这才令人觉得她的牙尖嘴利及爱闹小性子也是绝世风光,如果她成就的木石姻缘,她的缺点就是真正的缺点了。

说一句笑话,我很佩服袁承志,居然能够和他这位青弟有始有终,设想他在浡泥国宗还有四五十年可活,不管是做了海盗还是苏丹,这日子恐怕不甚易过。何况身边还跟着个云英未嫁的何铁手,加上名花有主的安小慧及焦宛儿,这位青弟越想越不放心,岂能让他过太平日子。

-=||=-收藏
赞(9)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
文章名称:《黄蓉初稿温青青》
文章链接:http://www.jycg.net/275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