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

金庸小说走笔

文/纳张元

不读金庸的小说是一种损失,读不懂金庸的小说是一种遗憾。我这样说,也许有人嗤之以鼻,也会有人以为我大逆不道。但我说的确实是实话。我们的许多读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很重,积习太深,以为唯有雅文学才是正统,对通俗文学持偏激态度;于是,预先戴了有色眼镜才来看,果然看出许多古怪和不顺眼的地方;于是,只要一听到通俗、武侠,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斥之为邪魔外道,对之睥睨。其实,这是一种偏见。通俗、武侠中固然有许多糟糕的伪劣之作,但雅文学作品中又何尝篇篇都是上品?凡事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是每个辩证唯物主义者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听到通俗、武侠,也不必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通俗、武侠作品中也不乏许多高山仰止的上乘之作,《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即是通俗文学的成功典范之作,金庸、梁羽生、古龙、萧逸、温瑞安等,都是武侠小说中的大家,其中以金庸为最。

金庸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贡献给读者最优秀的小说艺术大师之一。他的小说艺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他的小说影响面及其拥有的读者量,也都是空前的。“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小孩子喜欢听狼外婆,对于一个成年人再重复狼外婆便会索然无味,但一个仗剑江湖行,风呜马萧萧的侠义故事,可能会使许多成人热血沸腾,扼腕慨叹。难怪金庸小说风靡社会的各个角落,就连大学校园里的“金庸热”也在持续不断地升温,男同学固然是废寝忘食,女同学却也情有独钟。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多数只看过电视剧),却很少有大学生不读金庸的。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一件小事,1993年8月29日,“第一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在新加坡举行,辩题是:“人性本善”,在给学生转播这场论辩的实况录像时,学生一阵骚动,问他们乱什么,他们回答说:金庸坐在评委席上。等到反方季翔的答辩词中讲到:“对方辩友,难道你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的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谈什么人性本善吗?”这时,看录像的大学生们掌声雷动,大学生中的“金庸热”由此可见一斑。不少人把读武侠斥之为素质低的表现,确实,许多武侠小说都只是一次性消费的娱乐性文化快餐,整天只会抱着那些粗制滥造的三流武侠小说执迷不悟的人,确实素质低。但金庸小说是武侠小说中的绝唱,雅俗共赏,它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职业的人共同阅读,外行可以看热闹,内行也有门道可看;文化不高的人可以读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骨铭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大学生乃至专家学者,可以研读它渊博的历史知识,精湛的古典文化修养,结构故事情节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等等,所以,就连驰名中外的红学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也说:“我是金庸小说的热烈读者,十多年来,我读金庸小说尽管重复了三四遍,但至今仍如初读时的热忱。我一边研究《石头记》,一边却酷爱金庸的武侠小说,我曾戏称这叫作‘金石姻缘’。”(引自曹正文著《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一书,冯其庸作《序言》)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冯其庸先生读金庸小说,重复三四遍,仍能热忱如初读之时,可见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而冯先生将金庸小说与《石头记》相提并论,可谓推崇备至。

金庸小说之所以成就卓著、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用雅文学的态度和手法来写武侠,所以,金庸小说是雅文学中的武侠,武侠中的雅文学。说它是雅文学中的武侠,主要是指它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充满传奇色彩。先说情节。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是故事。鲁迅先生认为小说起源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鲁迅《中国小说的户1史的变迁》)可见,娱乐功能是小说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之一,金庸正是紧紧抓住了小说的这一精神实质,并对它进行了精确的把握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这种功能特点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小说的胚胎就是故事,故事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淘汰了它的自然性偶然性因素,使故事的前后环节具备因果和必然的性质,这就是情节。故事情节是武侠小说的生命根本,没有了故事情节就没有了武侠小说。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雄才大略,瞻前顾后,“前顾数折,后顾数折”,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草蛇灰线,真正做到“于前回叙过事字字应,于后回未叙事语语伏”。

例如《天龙八部》开篇,不谙江湖世故的段誉就被卷进一场武林争斗,为他后来被干光豪追杀掉下无量山主峰的万丈悬崖,进入石洞,获得逍遥派武功秘笈伏笔;段誉在石洞里无意中学会“凌波微步”,为不会武功的他逃出无量剑派的拘押以及屡遇强敌均化验为夷做准备;段誉被无量剑派拘押期间多次到江昂、江昂”的怪叫声以及无量剑弟子对“莽牯朱蛤”的议论,为后来“莽牯朱蛤”追赶毒蜈蚣进入他的肚子里打架,解去闪电貂的剧毒伏笔;段誉被剧毒的闪电貂咬伤,手不能动,口不能言,就连大张的嘴巴也闭不拢,为仓惶逃命的毒蜈蚣顺利钻进他的肚子作准备;在无量剑的牢房里,百无聊赖的段誉反复研习凌波微步”,无意中练成“北冥神功”,为他后来从鸠摩智手中救出保定帝以及用“六脉神剑”大败鸠摩智做准备……。《射雕英雄传》中,少年郭靖大漠射雕,巧遇马钰,并捉雕相赠,为郭靖黄蓉被困铁掌峰走投无路,却骑雕逃走伏笔;遇洪七公前,黄蓉教郭靖游泳,为后来船破落海死里逃生作准备;郭靖无意中吮吸了梁子翁宝蛇的血,百毒不侵,为他在桃花岛以自己的血为老顽童解毒做准备;老顽童恶作剧让郭靖背《九阳真经》密笈,为后面跟欧阳克比赛背书以及练成盖世奇功做准备;在桃花岛上中了欧阳锋蛇毒的南希仁临死前打了黄蓉左肩一拳,在软猬甲的刺尖上留下毒血,为后来铁枪庙里杨康偷袭黄蓉,一掌打在软猬甲上,自食其果,中毒身亡伏笔……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无意阅过,当是闲笔,后经点眼,才知是匠心独运。

而金庸小说中的这种情节设置,俯拾皆是,伏而不露,明断暗续,委蛇九折,勾前联后,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有如长江大河,滚滚滔滔,奔腾不息。一卷在手,废寝忘食,如痴如醉,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武侠小说的情节与一般小说情节又有所不同,武侠小说比一般小说更注重精节的曲折诡谲,变化多端,运笔陡转,富于想象。著名川剧作家魏明伦说得好:“文忌直,转则曲,文忌弱,转则健,文忌腐,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聚,文忌松,转则紧,文忌复,转则开,文忌熟,转则生,文忌板,转则活,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一个“转”字说尽了行文变化的无穷奥妙。金庸小说正是在情节的“转”字上做足了文章,使他的作品从内容到思想都一波三折,离奇曲折,匪夷所思,例如:老顽童船破落海,我们以为不识水性的他必死无疑,哪知情节陡然一转,他居然骑鲨遨游;金毛狮王谢逊和张翠山、殷素素三人同乘一只折断了桅杆的破船,在茫茫大海上随风漂泊,只能等死,却又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竟然漂流到北极;段誉身中剧毒,手不能动,口不能言,连张开的嘴都无法闭上,与死何异?却又天外来客,吞下莽蛄朱蛤,不仅自身遇救,还从此百毒不侵;欧阳峰被困雪峰,已注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坐以待毙,正当读者心怀惬意地等着看十恶不赦的坏人得到应有的报应时,情节急转直下,欧阳锋竟然赤身裸体骑着自己的衣裤飞下万丈雪峰;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被追杀过程中又跌下万丈悬崖,已然死定,却不料作者举重若轻地让他落在一个平台上,居然别有洞天,进入世J’b~k源,得到《九阳真经》秘笈,不仅治好了玄冥神掌的寒毒,还练成绝世武功;至于,年龄已九十六岁,形体却是六岁女童,既疯又残,既童又姥的“天山童姥”,简直就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十足的童话人物。这些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好戏连台,令人废书三叹,拍案叫绝。同时也体现出金庸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鬼斧神刀,百无禁忌,打破一切陈规陋习和僵化的模式,并能熟练的地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变化中求仓新。

再说人物。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采,充满传奇性。矢志不渝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成长为叱咤风云的红花会总舵主的陈家洛;漂泊江湖,却志向高远,心怀安帮大志的袁承志;木讷呆板,却屡逢奇遇,练就绝世武功,成为旷世大侠的郭靖;优柔寡断,拖泥带水,悲天悯人,却又碌碌无为的张无忌;性情孤傲,为情所困,爱情至上,没有是非准则的杨过;油嘴滑舌,充满了奴性人格,却又处处歪打正着,左右逢源的韦小宝等等,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采,却又都写得很有人情味。金庸对于“人学”十分专注,他非常重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个性塑造,重视对人性本质的发掘和人性弱点的透视、表现,特别是通过抒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来表达金庸对生命本质和人生境界的深隧思考和独特感悟。金庸小说之所以能够独步文坛,就在于他为我们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独特人物揭示了人性复杂的本质,反映出了生命流变过程中形形色色的苦难人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的内心深处隐藏较深的隐秘内容,探究人类情感丰富多采变幻莫测的奥秘,给我们展示了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某些共同规律,思索自然环境和人文世界对人的个性人格形成的巨大影响和铸造作用,这些方方面面的东西综合在一起,归根结底,金庸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形形色色的生命过程的寓言。而金庸笔下的这些人物的传奇性经历和身世,又增加了他的作品的可读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使金庸的小说始终笼罩着寓言式的神秘光环。

例如:关于李自成的下落,金庸小说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乾隆皇帝居然是汉人后裔,并且是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的胞兄;妓女之子,不学无术的韦小宝偏偏吉星高照,每每歪打正着,艳福不浅,竟然身娶七妻,官运亨通,大红大紫官至鹿鼎公;其貌不扬,木讷憨厚的郭靖居然大受成吉思汗赏识,并招为金刀驸马;不会武功,不谙江湖世故的段誉,偏偏被卷入江湖矛盾的旋涡中心,无意之间竟然学会了“凌波微步”和“六脉伸剑”等绝世武功,他一向喜欢自由自在,不愿被俗务所缠,却又硬是被推上了大理国皇帝的宝座;武林中第一英雄乔峰成了辽国的南院大王;遁入空门的虚竹,却又六根未净,还成了西夏国的附马爷;清静无为的张无忌竟然成为了朱元璋的顶头上司——明教教主……这些“彩头”叠出的传奇性人物的故事,就是成年人的童话,让人如痴如醉,心无旁鹜。这也正是金庸小说作为武侠的一面所体现出来的巨大魅力。但,不能将金庸小说仅仅放在武侠的范围内来考察,它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武侠范畴,是武侠中的雅文学。从情节结构的方法上来说,金庸小说一方面具备了一般武侠小说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超越了一般的武侠小说,没有仅仅停留在离奇曲折的低层次上,他的小说情节结构骨架庞大,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奇峰突起,刀光剑影,紧张激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波相连,浪浪相推,紧凑严谨,前呼后应,细针密线,浑然天成。运笔之间刻意求工,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因果相连而又相隔,叙事无意而又有意,这都是一般的武侠小说不能望其项背的极高境界。特别是金庸的小说摒弃了一般的武侠小说以复仇、夺宝、争霸等作为情节主线的模式,而代之以人生故事为主线,在情节小说与性格小说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结合点,把这个结合点作为小说的聚焦和支撑点,并以此作为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具体表现方法,这是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一大创举和贡献。

通过讲述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生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些人物即使跻身世界人物画廊也毫不逊色。他们首先以一个个传奇的形象扑面而来,与我们不期而遇,但透过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复杂的人,意蕴丰富,饱含人生哲理的人。从陈家洛身上,我们看到儒侠人格的缺陷和尴尬;从郭靖身上,我们看到人才成长的经历;从杨过身上,我们看到主体人格的形成以及“人”的真正觉醒;从胡斐身上,我们看到独立自主与清静无为、儒道合一的独特人格;从狄云身上,我们看到佛家眼中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深刻的寓言式的没有人格的人物形象;从石破天的身上,我们看到佛家之侠无知无识,无欲无求的无形人格;从韦小宝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一种生存艺术而出现的奴性人格……金庸笔下的人物蕴籍含蓄,意蕴深远,充满人性思想和哲学意味,凝聚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积淀感。由此奠定了他的小说地位,不仅是武侠中的精品,也是雅文学中的扛鼎之作。渊博的历史知识使金庸小说具有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纵横驰骋,汪洋姿意,信笔写来,言之凿凿。

于是,金庸小说介于历史与传奇之间,从传奇的一面去看它是历史,从历史的一面来看它又是传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当局者迷的局限,站到旁观者清的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才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与传奇已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成为史诗的传奇,传奇的史诗,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功能。乾隆、成吉思汗、李自成、康熙等历史人物的出现,使曲折离奇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真实可信的情节又反过来塑造出一些本是虚构,却给人以历史人物的错觉感的人物形象,如:郭靖、段誉、袁承志、胡斐、杨过、韦小宝、陈家洛、洪七公、欧阳锋等,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人物的真实存在。通过历史真、人物真,情节真,作者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揭示人性的本真。

历史成了一种塑造人物时必不可少的人生背景。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束缚,而注重把握一种历史精神的发展。所以,金庸几乎在他的小说中将整个元明清历史改写了一遍,却仍能让读者信以为真,甚至误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本来面目。就如同我们宁可相信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真实的,也不愿认同陈寿《三国志》里的曹公形象。金庸的《鹿鼎记》就简直不是武侠,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历史小说。历史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体系,金庸让历史潮流成为人物命运的一种主要背景,表现出天下危亡,群雄并起的历史感、时代感、责任感,在波浪壮阔、动荡不安的社会矛盾中塑造人物,精湛的古典文化修养使金庸的小说显得博大精深,十分耐读。金庸对《易经》有很深的研究,出现在他小说中的八卦、奇门遁甲以及排阵打斗、内功心法,无不是对这部千古奇书的艺术演绎。另外,金庸对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学精义的参悟,已臻化境,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这些思想文化薰陶雕塑出来的,所以,儒家之侠郭靖跟道家之侠杨过、与佛家之侠张无忌,从人格到灵魂都绝不相同金庸在古诗词、古文化方面的修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作品也就自然蕴涵丰富,富有层次感,是学者型的作品。他对各地的民风民俗、地域文化了然于胸,信笔写来,气韵流动,光彩照人,令人读后如临其境,神往不已。他笔下的环境描写幽深、空旷,具有超逸灵秀的空灵感,明明写了许多芸芸众生,读完后只剩下几个绝代大侠在幽深空旷的环境中飘逸着他们孤独的身影。所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金庸与众不同。总之,金庸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作家,他的小说雅俗共赏,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雅文学。“金庸热”不是盲目崇拜,也不是偶然现象,它有许多深层复杂的原因。金庸现象值得认真研究,应该给金庸小说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合理的地位。

-=||=-收藏
赞(1) 点击进入首页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
文章名称:《金庸小说走笔》
文章链接:http://www.jycg.net/10678.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