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茶馆是一个非营利网站,文章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搜集,服务于广大金庸小说迷。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茶馆。

一灯大师:心灵皈依

文/白晓野

前往绝情谷的路上,化身慈恩的裘千仞受摄魂大法蛊惑,又连杀二人,恶念无法抑制,索性出掌向恩师一灯大师劈去。他的铁掌有如斧钺般,掌掌不留情,一灯大师口吐鲜血,面对性命之忧与为何不还手的质问,只是柔声说道:“我何必还手?我打胜你有什么用?你打胜我有什么用?须得胜过自己、克制自己!”

一灯大师的踪迹贯穿《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但出场次数与具体情节并不算多。雪地里舍命点化裘千仞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虽然比起杨过以武力阻止的方式,一灯大师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可能白白牺牲,但这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气定神闲与强大信念,自有其动人心魂与慈悲庄严之处。

大理皇帝多有晚年逊位出家的传统,其中政治因素居多,且多数皇帝亦如段誉般在一世享受之后,完成形式上的皈依。一灯大师之出家却非为庙堂之故,而是出于作为一个人,为所遭遇的人生困惑与挣扎寻求解脱之道与心灵归宿。

一灯大师,俗名段智兴,出家之前可谓饱受上天眷顾。出身王族,大富大贵,年纪轻轻便大权在握,成为一国之君,且处和平时期,未曾经历内忧外患,更兼武艺卓绝,身列华山五绝之一,南帝的封号,一阳指的威力,名扬四海。他唯一一点不曾实现的欲求不过是未曾得到《九阴真经》和天下第一的名头。那时候的他,意兴风发,斗志昂扬,为准备再次华山论剑技压群雄跃跃欲试。

此时,周伯通出现了。这个疯疯癫癫、心智都不成熟的顽童,轻而易举的吸引了他的宠妃刘瑛。作为一个不缺女人、一向在女人的讨好与献媚中浑然不觉的皇帝,段智兴在这场不伦之情中看到了令他疑惑、不解的一幕:“她眼怔怔的望着周师兄将锦帕投在地下,眼怔怔的望着他转身出宫”,这眼光教他“寝不安枕、食不甘味的想了几年”,终于明白了“一个女子真正全心全意爱一个人的时候,原来竟会这样的瞧他”。他从此知道了何为妒忌、何为真情,何为无可奈何。原来爱情,并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理所应当的获得。他以皇帝之尊,深更半夜在宫里飞檐走壁,去探望刘瑛,屋面上霜浓风寒,他竟怔怔的站了半夜,并大病一场。人生的困境与痛楚,他第一次有所体味。

这个困境还有后续的效应。待瑛姑抱着被裘千仞打得重伤的孩儿前来乞求相救时,段智兴内心经历了现实的考量、对《九阴真经》的渴望与熊熊燃烧的嫉妒、羞辱与愤怒,终于冷下面来,袖手旁观。大理国向来的儒释学说熏陶毕竟不俗,尽管外人看来瑛姑难免无理,段皇爷有足够的理由选择不救,但因功利与怨恨而放弃生命和仁爱之心,他自认是“禽兽不如的卑鄙小人”,他的痛苦与不解由“爱不得”扩展至生命伦理和对自我的否定与怀疑。

段智兴这一念之差,几乎使他失去安身立命的支柱。尤其在瑛姑凄厉的悲痛、瞬间青丝变白发与切齿仇恨的震撼下,他甚至无法站立。尽管依然拥有良多,他无从释怀。生命的困境与你手中有多大权利、个人有多威猛刚强无关。它强大到使人怀疑一切。旧的生命已然破碎,必须寻求一次重生。他在混混沌沌,一片茫然中,不饮不食,苦思了三日三夜,终于大彻大悟,将皇位传给大儿子,就此出家为僧。

向佛门寻求皈依与安慰,这似乎是中国社会许多上流阶层人士与知识分子的主流选择。在传统社会,突出表现为那些在现世功业中遭受挫折、苦闷无依的儒士,放眼当下,则有许多在物质与功名上取得极大成功的明星与企业家们,争先恐后的向佛门献出虔诚。

儒释道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情、人格和选择。儒家重视现世的功业追求与伦理道德,并提供了人生动力和平衡,然而无法解决功业无望时内心的痛楚、功业既得时人生的空虚与恐慌问题,更无从消解人与生俱有的各种“苦”与“无可奈何”。道家提供了一个逃避之所,暂时缓解了此中之痛,然而仍无法使人的心灵彻底有所皈依。佛教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晓枫说,佛学是一种独特的理性主义,要求个体心智用清醒、冷静、理智的态度辨识一切现象,以冷清的理智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感性欲求和本然情感,清除人的心智中隐藏的妄念,以达到清静无欲,以求得人生的安适、宁静。

一灯大师的后半生以这种独特的理性主义化解了他与周伯通、瑛姑、裘千仞的恩怨。他熄灭了自己内心的欲求与情感,无嗔、无痴、无妒、无怨、无不平、无妄念。对于瑛姑的寻仇,他甘受其害,也并非为化去自己的愧疚,他的内心想已早就不执着于“愧疚”,而是想以“一刀之苦”,缓解瑛姑内心积郁数十年的怨恨与痛苦;对于裘千仞,他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点化他回头是岸,并帮助他化解与瑛姑的杀子仇怨;晚年,他与周伯通、瑛姑同居蝴蝶谷,日日相处,自然而然,无一丝芥蒂或不适,亦可见其修为与境界。

当段智兴忘记了自己的时候,他便成了慈悲普渡的一灯大师。因为无我无执,人生终至安适、宁静之境。

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里,那些被孽缘困苦纠缠不休的人物,最终归宿若非死亡,便与一灯大师一般,皈依佛门,如谢逊、如萧远山、如慕容博。于现实而言,西方世界面对迷惑与心灵困境,亦有不少杰出之士历经不同的心理路程,最终皈依基督神学,与东方的佛学皈依形成观照。

柴静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个人的心灵该皈依何处,大概是生而为人生生世世不断寻找的、永恒的话题。

-=||=-收藏
赞(2) 点击进入首页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
文章名称:《一灯大师:心灵皈依》
文章链接:http://www.jycg.net/10489.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阁下请出招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